据香港无线新闻网17日报道,香港特区政府消费者委员会(下称“消委会”)检验市面上15款婴儿配方奶粉,发现全部含有污染物氯丙二醇(3-MCPD)。
消委会表示,现时香港法例没有规管婴儿配方奶粉中含氯丙二醇、缩水甘油酯等物质的含量标准,认为有必要密切留意国际间的发展,应引入相关食物安全标准并加强严格监管。
新闻来源:乳业资讯网
下面对氯丙醇、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(GEs)进行一下简单介绍:
u氯丙醇类化合物是一种食品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污染物,包括3-氯-1,2-丙二醇(3-MCPD)、2-氯-1,3-丙二醇(2-MCPD)、1,3-二氯-2-丙醇(1,3-DCP)和2,3-二氯-1-丙醇(2,3-DCP)。在过去的几十年中,人们较为关注调味品中的氯丙醇类化合物3-MCPD,其主要来源是植物性蛋白在盐酸催化及高温条件下水解后的产物,其毒性主要体现在肾脏毒性、生殖毒性、神经毒性、免疫毒性、致突变性等几方面。3-MCPD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列为2B类致癌物,即是一种非遗传毒性致癌物,可能对人有致癌作用。
u氯丙醇酯是近年来食品中发现的一类有机污染物。氯丙醇酯根据氯原子取代位置的不同,其可分为单氯取代的氯丙醇酯和双氯取代的氯丙醇酯。根据结合的脂肪酸的数量,包括3-MCPD单酯、3-MCPD二酯、2-MCPD单酯、2-MCPD二酯、1,3-DCP单酯、2,3-DCP 单酯等,经水解后可获得4种氯丙醇产物。目前尚不能明确阐述氯丙醇酯的形成机制,可近似认为其是由脂肪酸与氯丙醇类物质经过酯化反应形成的产物,也可认为是三?;视蜕系孽;宦仍尤〈纬傻囊焕嗷衔?。氯丙醇酯污染物最初发现于水解蛋白产物中,后来在山羊奶中分离到了3-MCPD酯。近年来,在谷物产品、植物油、含油脂食品、煎炸食品、婴配乳粉等多类食品中都发现有不同水平的氯丙醇酯的污染,其中3-MCPD酯污染较为突出。目前尚无直接证据证明氯丙醇酯本身的毒性,对其危害评估也都是基于对其水解产物氯丙醇的研究。
u缩水甘油酯(GEs)是缩水甘油和脂肪酸的酯化产物,与氯丙醇酯是一对孪生兄弟,是新近引起广泛关注的食用油脂中的一种危害物。缩水甘油酯的形成机理与氯丙醇酯相似,在油脂精炼过程中,缩水甘油酯会伴随3-MCPD酯一起形成。德国联邦风险评估所(BFR)首次证实了精炼食用油中普遍存在GEs,BFR还通过毒理学实验证实GEs本身不具有致癌性,但其进入人体进行脂质代谢时产生的缩水甘油具有基因致癌性,同时缩水甘油在盐酸的存在下易转换成3-MCPD。因此,国际癌症研究机构(IARC)将其定义为人类2A级致癌物。
国内外限量
国家 |
食品基质 |
3-MCPD的限量(mg/kg) |
欧盟 |
酱油、水解植物蛋白(HVP) |
0.02 |
美国 |
食品 |
1.0(以干物质计) |
中国 (仅限于添加酸水解植物蛋白的产品) |
液态调味品 |
0.4 |
固态调味品 |
1.0 |
国家 |
食品基质 |
3-MCPD酯的限量 (以氯丙醇计,mg/kg) |
缩水甘油酯的限量 (以缩水甘油计,mg/kg) |
欧盟 |
供最终消费者或食品配料用的植物油脂 |
2.0 |
1.0 |
婴儿配方食品、较大婴儿配方食品、婴幼儿特殊医学用途食品(粉状) |
0.125 |
0.05 |
|
婴儿配方食品、较大婴儿配方食品、婴幼儿特殊医学用途食品(液态) |
0.015 |
0.006 |
|
专用于生产婴儿食品及婴幼儿加工谷物食品的植物油脂 |
/ |
0.5 |
|
美国 (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建议) |
食品加工所用食用油 |
2.0 |
/ |
加工婴儿食品所用油脂 |
0.5 |
||
中国 |
食品 |
/ |
/ |
检测方法
检测类别 |
检测方法 |
检测项目 |
|
氯丙醇类 |
GB 5009.191-2016(第二法) |
3-氯-1,2-丙二醇(3-MCPD) |
|
2-氯-1,3-丙二醇(2-MCPD) |
|||
1,3-二氯-2-丙醇(1,3-DCP) |
|||
2,3-二氯-1-丙醇(2,3-DCP) |
|||
氯丙醇酯类 |
GB 5009.191-2016(第三法) |
3-氯-1,2-丙二醇脂肪酸酯(3-MCPD酯) |
|
2-氯-1,3-丙二醇脂肪酸酯(2-MCPD酯) |
|||
氯丙醇酯+缩水甘油酯 |
美国油脂化学家协会标准(AOCS Cd 29a-13) |
3-氯-1,2-丙二醇脂肪酸酯(3-MCPD酯) |
|
2-氯-1,3-丙二醇脂肪酸酯(2-MCPD酯) |
|||
缩水甘油酯 |
我单位凭借丰富的检测经验、雄厚的技术实力,为客户提供公正、快捷、可靠、一致的检测技术服务。对外进行氯丙醇、氯丙醇酯和缩水甘油酯(GEs)的检测(见检测方法),如有需求欢迎联系我们。